张奠宙,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,中国数学史家,数学家。曾任国际数学教育委员会的执行委员, 1999年当选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。在数学史和数学教育方面的工作尤为著名。数学研究主要在泛函分析领域。
局部与整体,是一对哲学范畴。要了解微积分,还真需要一点哲学思考。事实上,理解函数的局部性态,并与函数的整体性质 相联系,乃是领悟微积分思想方法精髓的重要一环。
整体微分几何的奠基者、数学大师陈省身说过【注:《陈省身文集》第57页,上海: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,2002】:“微分几何本来是 从研究局部性质开始的,到了1940年代趋向整体是一个自然的趋势。在了解了局部性质以后,自然想知道它们的整体性质的 含义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,有整体意义的几何现象在局部上也特别美妙。”
这是局部与整体数学观念的一个深刻的概括。
微积分的基本概念是极限。极限正是为处理局部才生成的。
让我们先来看切线问题——微分学的几何模型。众所周知,想要在一条曲线的某一点$P$画出该点上的切线,只凭这一点所在的位置是 画不出来的。我们必须在点$P$的附近取一点$Q$,作割线$PQ$,然后让$Q$无限接近于$P$,割线$PQ$的极限位置就是 切线。这里我们用到“附近”一词。所谓$P$的附近,是指不同于$P$,但与$P$的距离可以无限小的 那些点。“附近”、“邻域”、“周围”等词所指的局部,有一些朦胧的含义。附近,有多近?邻域,相邻多远?都不 固定,小大由之,及至无限小。局部没有大小可言,正是“局部”的哲学意味所在。
历史上,有所谓“飞矢不动”的说法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和他的学生有如下的对话:
“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?”
“那还用说,当然是动的。”
“那么,在这一瞬间里,这支箭是动的,还是不动的?”
“这一时刻在这里是不动的!老师。”
“这一瞬间是不动的,那么在其他瞬间呢?”
“其他时刻不在这里,这里也是不动的,老师。”
“所以,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。”
这就是说,孤立地仅就一个时刻而言,物体没有动。但是物体运动有其前因后果,可以由前后位置的比较反映出运动 状态,从而产生速度。于是,人们就很自然地先求出物体在该时刻与附近某时刻之间的平均速度,然后令时间间隔 趋向于0,以平均速度的极限作为瞬时速度。和切线问题一样,也是要考察一个“无穷小”的附近。微积分学通过 考察一点的附近,超越了“飞矢不动”的诡辩,揭开了瞬时速度的神秘面纱。对“局部”性质的考察,显示了微分学的 深刻与美妙。
“局部”的思想,其实并不神秘,在日常生活里也有类似的观念。科学地看待事物,就会注意到事物的单元并非一个个 孤立的点,而是一个有内涵的局部。人体由细胞构成,物体由分子构成。社会由小的局部——家庭构成。所以,我们的 户口以家庭为单位。由于中国社会也可以看作由许多乡镇构成,所以费孝通的“江村调查”,以解剖一个乡村观察整体,竟成为 中国社会学的经典之作。
如何考察一个人?孤立地考察一个人是不行的。看人,要问他/她的身世、家庭、学历、社会关系等等。但是,考察一个人的 周围关系,其范围要多大?并不一定,也是小大由之。一个人的成长,大的局部可以是社会变动、乡土文化、学校影响,小的可以是 某老师、某熟人,再小些仅限父母家庭。各人的环境是不同的。这和数学上的“局部”一样,也具有模糊、朦胧的特性。
节选部分结束
主编:丘成桐;刘克峰;杨乐;季理真
副主编:张顺燕
出版时间:2014-11
本丛书的目的之一,是培养青年人热爱数学,找到正确的方向,经过艰苦努力在数学上取得重大成就,推动中国数学大踏步前进。在“数学人生”栏目中,以丘成桐先生的《数学与人生》作为开篇,展示了他成功的三要素,对青年人极有榜样作用。 在“数海钩沉”栏目中,转载了席南华院士的《基础数学的一些过去和现状》一文,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础数学的近代发展,对青年学者了解基础数学的现代状况、选择研究领域都极有好处。 “魅力数学”栏目中,季理真教授的《数学在天堂》一文精彩介绍了在三亚举办的“数学大师讲座”。在美国, 微积分的初等部分已进入高中数学,“数学教育”栏目中,柴俊教授的《我所了解的美国微积分教学》一文对我国的中学数学教育很有启发;张奠宙教授的《微积分:局部与整体的统一》则教给青年人如何学习微积分。 在“数学与科学”中转载了《杨振宁与现代数学》,杨振宁不仅对物理学做出巨大贡献,也对数学做出了巨大贡献,此文非常精彩。在相对论的诞生中,数学起了核心的作用 —— 正是非欧几何学的诞生为相对论提供了核心工具,赵峥教授的《弯曲的时空》一文对此做了详细介绍。